种植桃树苗可不是简单的事情,3年才结果,必须找一家专业可靠的桃树苗基地。泰安盛果源农业全心全意为果农服务繁育的桃树苗,品种**,价格低廉,保证成活率,让您的桃树苗种植更有保证。
蚜虫,同翅目蚜总科昆虫的总称,其分布广、种类多、寄主杂、危害大,是地球上较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 春夏季是蚜虫生长发育的主要季节,也是防治的主要季节。
蚜虫的常见种类常见的种类有棉蚜、桃蚜、月季长管蚜、柏大蚜、松人蚜、白毛蚜等。其寄主杂、分布广、种类多、繁殖快、危害大,常聚集在植株的芽、花蕾、嫩叶或嫩枝上,以尖利的口器刺吸植物汁液,轻者引起植物营养恶化、生长缓慢,以后引起生长畸形、落叶、萎蔫及引起次生植物病毒虫害,严重危害时导致植物枯死。
蚜虫的发生规律以卵或成蚜(若蚜)在杂草、芽基部、芽叶、枝条伤疤处、树干裂缝处越冬。翌春越冬卵孵化(越冬成蚜在新梢叶上开始繁殖),爬到嫩叶背面危害(针叶树多在叶基部),4月、5月和10月为危害盛期,严重时叶、嫩枝上布满虫体,大量排泄物向下流,易导致煤污病,同时枝叶变黑,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观赏,11月份开始越冬。
于冬季至越冬卵孵化前,人工对树干涂白。修剪枝条然后集中烧毁或管理,可消灭大量越冬源,节约资金,减少环境污染。危害严重时,用除蚜药物稀释液进行喷雾,重点喷施虫害发生部位,以不滴液为宜,间隔7--10天施药一次,连用2--3次。 保护瓢虫等天敌,控制蚜虫危害;另外,阴雨天等不利天气也可抑制蚜虫的危害,可适当减少防治次数。
果树修剪是我们每年都会做的工作,在修剪后应及时对伤口进行处理,避免病菌侵入。一般在剪平的枝干伤口处进行杀菌处理,如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菌毒清300~400倍液等,将药液均匀地涂在伤口处。也可将石硫合剂晶体稀释20~30倍喷涂在伤口处。另外,在剪掉的枝干伤口上涂抹适量的凡士林,防病防冻的效果也相当好。
对于伤口较大、愈合时间较长的,可在涂抹完杀菌剂药液后,采取以下措施:用塑料薄膜捆绑。一般在枝干伤口处用塑料薄膜条缠绕几圈,注意封闭严实。雨季到来时要适度松绑。
刷混合乳剂。以松香1000克、酒精350克、炼熟的猪油150克、松节油150克为原料,先把熟猪油、松香放到锅内加热熔化,随时搅拌,搅匀后熄火。待其温度降到30℃以下时,再将酒精和松节油慢慢倒入锅内,搅拌均匀。然后将混合剂用毛刷涂抹在枝干伤口处。涂清漆加松节油。1000克清漆加100~150克松节油,搅拌均匀后涂抹枝干伤口。
进入七月份阴雨连绵,中晚熟桃相继进入膨大期,这是一个不祥的征兆。雨涝可造成病害的多发和大量落果,给桃农造成很大经济损失。空间湿度大,利于各种病菌孢子萌发,随风雨传播,特别是中晚桃果容易感染烂果病、穿孔病、褐腐和炭疽病。应引起桃农高度关注,要树立雨涝防病的思想,抓住雨前雨后4~5小时间隙中抢时间做好防病工作,同时,七月中下旬是各种食心虫叠加、世代重叠发生危害时,虽然雨多,不利于虫卵(蛹)的孵化,但是,因前期冻害的影响,桃子少了,一些桃农放弃了桃树管理工作,既不治虫防病,也不搞夏管夏剪,整体和个体郁蔽,更利于病虫害传播,少量树上病果、虫果特别多。说明病虫害基数大,更应引起没有冻灾的桃农警惕。
雨涝使土壤含水量大增,长时间处于饱合状态,对桃树根系生长较为不利。当土壤持水量达到80%上线时,土壤里自然就没空气了,满足不了根系对氧气需求时,根系就会生长不良,长时间缺氧时,首先死得是毛细根,随后就会是广布的支次根,烂根死根,严重时死树。在这种情况下,中晚熟桃子正处在膨大期,是对养分利用较多时期,根生长不良或烂根死根,根本无法把无机营养吸收输送到叶片上,即使能吸收部分N、p、K等中微量元素,长期的连阴雨没有光照,叶片制造转化**营养能力大大削弱,根本无法满足果实生长需要,必然会出现营养供给不足,大量落果现象发生,造成丰产不丰收。
结合防治病虫害时一定要加叶面肥,金福牛1000倍或平衡肥800倍。如单喷叶面肥7~10天1次,可提高转化效率减少缺养落果。有积水地方,及时做好排水工作。雨前亩施深三尺2~3公斤,可促使水分下渗,能使较深地表层疏松,使空气进入,满足根系对氧气需求。
桃树黑星病,别称疮痂病,是桃树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桃树的生长,该病主要危害果实,也能侵害叶片和新梢。
桃树黑星病主要危害果实,也能侵害叶片和新梢。果实发病时多在肩部产生暗褐色圆形小点,逐渐扩大至2~3毫米,后呈黑色痣状斑点,严重时病斑聚合成片。病菌扩展一般**于表皮组织。当病部组织坏死时,果实仍继续生长,病斑处常出现龟裂,呈疮痂状 ,严重时造成落果。枝梢发病,病斑暗绿色,隆起,常发生流胶,病健组织界限明显。叶片发病开始于叶背,形成不规则多角形灰绿色病斑,以后病斑干枯脱落,形成穿孔,严重时引起落叶。叶脉发病呈暗褐色长条形病斑。
病原菌以菌丝体在枝梢的病部越冬。*2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形成分生孢子,成为初次侵染来源。病原菌经风雨传播,分生孢子萌发后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病菌侵染果实时潜育期可达40~70天,侵染新梢和叶片为25~45天。4~6月份多雨潮湿发病重,地势低洼潮湿、果园定植过密或树冠郁闭也利于病害的发生。果实在6月份开始发病,7月份为盛发期。晚熟品种发病较重。该病的发生与气候、果园地势及品种有关,特别是春季和初夏及果实近成熟期的降雨量是影响该病发生和流行重要条件。此间若多雨潮湿易发病。果园地势低洼,栽植过密,通风透光不好,湿度大发病重。
结合修剪,仔细剪除患病枝梢,全部收集烧毁,减少病源;认真做好开沟、排水工作,降低田间湿度,及时进行树体的夏季护理,使树冠通风透光,以减轻发病;
药剂防治:早春芽萌初期,喷洒波美5度石硫合剂,谢花后20天至6月下旬,每10到15天喷药1次,药剂可用50%多菌灵800倍液 ,或72%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或10%世高3000至4000倍液,或50%福星8000倍液。
桃树软腐病,病菌从植物表面的伤口侵入,在扩展过程中分泌原果胶酶,分解寄主细胞间中胶层的果胶质,使细胞解离崩溃、水分外渗,致病组织呈软腐状。
桃树软腐病,该病主要危害近成熟期至贮运期的果实。发病初期病果表面产生黄褐色至淡褐色腐烂病斑,圆形或近圆形;随病斑发展,腐烂组织表面逐渐产生白色霉层,渐变成黑褐色,霉层表面密布小黑点;病斑扩展迅速,很快导致全果呈淡褐色软腐;发病后期病斑表面布满黑褐色毛状物。
桃树软腐病既有生理性的原因,也有侵染性的原因。生理性方面主要是由于缺素造成的,软腐病主要是由于缺钙,桃树对钙特别敏感,缺钙不但出现腹线处变软、腐烂,就整个桃子来讲硬度也降低,口味变坏,耐储力下降。钙的吸收有两种方式,一是根吸收,一是叶面吸收,近年来有的果农大量使用未腐熟的**肥,尤其是鸡粪之类,**肥未经发酵,施入土壤以后,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热量,将嫩的吸收根烧坏,大大影响了根的吸收能力,使树体变弱早衰,影响了钙的吸收。
侵染性方面是由于软腐病原菌为弱寄生菌,遇到不当的农事操作,或遭遇不利的外界环境(冻害、涝雨、台风、日灼、热风、高温干旱等),如果树体不够健壮,很容易会造成果实伤口,为病原菌的侵染提供了条件,病原菌一旦通过伤口侵入果实中,接触到营养后会迅速大量繁殖并发病显症,造成果实软腐、早落。
防止果实受伤,合理浇水,防止果实自然裂伤;合理采摘,避免果实碰伤;精心挑选,防止伤果进入贮运场所;尽量采用低温贮运,以利控制病害。
药剂防治:生长期特别是生长后期注意防治蛀果害虫及果实病害。花后至采收前20天喷65%代森锌可湿粉剂500倍,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或多菌灵600-800倍,每次间隔10-15天,各种药剂交替使用。
发展现代果业,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促进我国“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城乡发展难题的有力突破口,更是果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果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改善生态的重要产业。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果树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也发生着重大变化。从供给关系看,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供过于求和结构性不足并存;从发展动力看,正在由增产量、提价格向深化改革、加快创新转变。要顺应新形势新变化,深入推进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探索我国特色果业现代化道路,建设好现代果业产业园,使之成为现代果业生产与新型果业产业培育的样板区、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果业装备应用的展示区、果树功能拓展的**区和果农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基地。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果业需要转变发展方式。运用大果业发展理念,将现代果业产业园理念引入果业发展,以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建设“科研+生产+加工+观光”模式的果业产业示范园区。按照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鲜明的要求,探索果业生产经营新机制。在发展现代果业、建立新型果业科研平台、促进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示范推广。现代果业产业园作为联结科研和教学单位科研成果与果业生产实际的重要纽带,为果业科技成果的展示和产业孵化提供了实现的舞台,促进了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辐射推广,拓展果业的内涵外延,发展旅游、观光、果品加工等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
建设现代果业产业园,科学制定园区规划,**科技创新、研发应用、试验示范、科技服务与培训等功能,正是顺应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我国果乡现代化的一种新模式。